最后的木帮
【现场音】李甫林:还用再抱点儿柴火不?
王德荣:不用,你看看柴火够开锅就行。
李甫林:那要不够还得上外头抱去,趁这阵儿有时间。
羊年春节刚过,农村喜庆与喧闹的年味儿还没有散去,李甫林家也是这样。尽管儿女都在外地,但老两口儿的日子依旧过得有声有色。
【现场音】李甫林:你瞅你,这不一边喝一边等着你呢,你来吧。我就喝一口。
几杯小酒下肚,老李又想起了早些年在山场抬木材的事。
【现场音】李甫林:我很想再回去,找找二愣子、老付、小姜,小姜俺俩对面肩子,俺们这些人可有默契了。我号子一响……
王德荣:本来吧,就不想让你干这个,现在年龄大了,再说现在也不干这个了,天天就说这些个事。
李甫林:你干不干也是这么回事,现在我就想,我就总回味,忘不掉,做梦我也想这个事。
对于李甫林来说,这两年最大的梦想,就是再当一回木把头,再抬一次木头。
一大早,老李就做好了出门的准备。
【现场音】王德荣:哎,手机落了!不让你去吧,不去就不行,说去就得去。
李甫林:那不去能行吗?
王德荣:稳当点儿,注意安全。
李甫林:知道。
王德荣:早点儿回来,家里有的是事。
今天老李要去四十公里之外的前进乡平地沟村,联系曾经做木帮的伙计们。
【现场音】李甫林:真是不容易啊,找你们还得再操练操练,还得准备准备。躺那儿没啥事寻思寻思吧,就寻思这伙人在一起呼号的,吹啊、侃的也不累。这是累活儿,但是苦中有乐,真的,这里有老多乐趣了。
对于一位抬了大半辈子木头的老李来说,年轻时曾经的拥有和付出是挥之不去的记忆。
【现场音】李甫林:晚上收工了,吃着饭,小酒杯一端,高兴劲儿又上来了,就像抬木头的劲头似的。当放下酒杯,一个个就完了,喝迷糊了都。穿上衣服,都别感冒了。买几个帽子大伙儿看看行不行,我看这玩意儿挺好,我在市场溜达,逛市场,一看有狗皮帽子,当初戴狗皮帽子,多好啊。
伙计:这玩意儿好啊,戴上暖和,老暖和了吧?
李甫林:我一看,剩下的帽子都让我包了。
伙计:你戴试试没?
李甫林:我试了,你戴这帽子像特务,哈哈哈哈哈……
从2016年开始,国家全面实施封山育林政策,东北长白山林区将全面进入禁伐期,老李他们觉得要想再圆一回木帮梦,只有抓住今年最后的进山机会。冬季,山里出奇地冷。按照提前的约定,一大早,老李就赶到了于立平的窝棚处,他准备在这里和他的伙计们再当一回木帮。
【现场音】伙计:又把一家子(木帮行话)出来了,你看这小窝棚亮堂的,坐下歇会儿,把你累够呛吧?
李甫林:不累,还行。
伙计:平哥开车接的你,真不赖。
李甫林:你媳妇儿呢?
伙计:媳妇儿买菜去了。你岁数大,喜欢热乎,挨着我。
李甫林:那行,我就在这儿。那你俩用挡上点儿不?
伙计:挡什么挡,又不是一年半年的。
李甫林:没说儿的,都这么大岁数了。
伙计:我这担心小杠耽误事,我就让平哥赶紧把我们一家过来。
李甫林:行,我们来都可以,我们这伙人比以前还棒。
伙计:那是肯定的,怕你爬犁供不上我们干。
于立平承包的木材作业区在老爷岭脚下一个叫马鹿沟的密林深处,为了便于作业,于立平起早派人选在作业区一个开阔避风的地方,用木帮和塑料布支起了这个马架子房。
【现场音】伙计:晌午喝点儿酒行,抽烟不行啊。
空谷里,瑟瑟寒风整整刮了一宿,早晨起来,风小了很多,可气温骤降到零下三十度,老李起得很早,他要凭感觉在山场附近找到一棵“神”树,准备祭山。
上午八点,老李带着木帮兄弟拿着事先准备好的贡品,开始了庄严而隆重的祭山仪式。
【现场音】李甫林:开山啦!南来的,北往的,各位山神、土地、老把头,我今儿带着老少爷们儿,来这儿干活儿挣点儿钱,求老把头保佑俺们平安、顺当!来,磕头!
木帮们对山林有着本能的敬畏,开山伐木充满风险,顺利和平安在他们心中变得异常珍贵和难得。
【现场音】李甫林:敬天,敬地,老把头。
伙计们:一家来一口。
按照常理,祭山这天就是伐木人的节日,山上的所有人都要来祭拜“山神”,场面像过节一样,以此保佑平安。可于立平他们的作业队工期紧,开山后就直接赶着爬犁上山了。
木帮作业分为归堆、倒楞、运材等部分,老李的这些木帮伙计们今天的主要工作就是归堆。按照东北林区的古老说法,运到楞场的木材归楞装车是一项既要力气又要技巧的重体力活儿。
【同期声】伙计们:多少年哪,都没跟老李在一起了,这回一听老李的号子,感觉不减当年啊。嗷嗷直响,这号子真响。那时,想当年老李的号子一响,震山河,都知道。
【同期声】李甫林:现在吧,真是差劲了,岁数大了,真有点儿力不从心了。现在,真要是再不喊了,白瞎这号子了。想当年,你说那号子真响。我要一喊号,谁都不吱声,那些号都不吱声了。特别遇到大木头的时候。你说那年,我去大楼办事,我寻思这些人怎么都不动弹呢,都在那儿围着木头转,我想起来了,这可真是“木头浪,大木头逛”,抬不动就下杖子。他们说你来吧,把头。这木头你不来,那动弹不了,上不去。
来吧,我把扒门子就接过来了,接过来号一响,这帮人眼珠就瞪起来了,真就不赖,唰唰几个号就上去了。你说那劲头从哪儿来的呢?那真是精神作用。还有一回抬那大家伙,那老哥就要这个杠子,大伙儿说这不行,抬不动,那老哥顺兜儿把老头票往木头上贴一张,这帮人瞅瞅,弯腰挂一下,其实吧能起来,就不起来。没招儿,又拿一张,又贴上了,大伙儿瞧着钱也来精神了,嗷嗷地上。
已经很久没做杠头的李甫林唱起号子来依旧是那样激昂嘹亮。随手拈来的号子语在伙计们的齐声相和下依然充满豪情、充满魅力。
【同期声】李甫林:号子吧,就是能振奋起来精神,主要也是起到精神作用。不管你是拐弯是干啥,都得听统一号令。你往这儿走他往那儿走,哪里倒歪斜,步伐必须是一致。对,另外眼睛里有活儿,这块儿木头,头杠必须看准要搁到哪儿。第一号,号召什么呢,这些人准备好,站好了,各就各位,拿扒门、拿杠的、拿钩子的都准备好;第二号几乎就弯腰了;第三号就起来了。
都先迈挨着木头这个腿,大小肩都是,大肩迈这个腿,小肩也迈这个腿,这就步伐一致了。这个东西吧,也不是死教条,不是谁定的死规矩,都是在干活儿中积累的经验。
号子没有固定的唱词,全由领唱人也就是把头即兴而来,从开始的哈腰挂到撑腰起,迈开步往前走,直到抬木途中见景生情,见物比物的表达。最后到了楞上怎么放木,哪边先落下这些细节都要由号子完成指挥。
【同期声】李甫林:这个喊号吧,它是个半截号。就像说话说个半截话似的,就像扭秧歌似的踩着鼓点,木头才能抬走,还能稳当。
对于木帮们来说,似乎没有抬不动的木头,无论多重、多大的木头,只要一声令下,都能抬得起。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也许这就是木帮的精神力量所在。
森林活动使得每一个小杠必须会喊号、接号,并运用号子去工作。这是一种自然行为的歌声。
【现场音】李甫林:得劲儿是得劲儿,就是上不来气儿。就这块木头,以前噌噌的。
几趟木头下来,老李和这些伙计们也有些力不从心,毕竟十多年不再从事这项重体力活儿了。随着机械化的大规模普及,搬运木材很少再靠人力了,木帮这个行业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望着不远处楞场里叉车、吊车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使用,老李他们更多的是无奈。
【现场音】李甫林:你看现在,人家那机械化多硬,咱们那个时候一副肩使大劲儿能抬个百十来米,八个人累够呛。你看现在机械化,一抓都好几米,一天就干好几百米。
山里作业一般都是两顿饭,下午三点,最后一趟爬犁下山,标志着一天的工作结束了,驻地里的窝棚顿时热闹了起来。
【同期声】 伙计:就喝这水,纯正的矿泉水。
担水,喂马,收拾工具……木帮人从不闲着。他们要在晚饭前为明天上山工作做好准备。
【现场音】伙计们:
尝尝豆包,熟了吗?
熟了。来一个,还有大煎饼呢。
好吃不?
好吃。
搁点儿糖不?不甜,搁点儿糖呗。
还行,甜。
给我留两个,别都吃了,我干活儿呢。
今天,伙食员小霞蒸了一锅豆包,吊起来这些很久没有回家的木帮伙计们的胃口。
【现场音】伙计们:
你先别来,先可你来。
你吃几个?
仨都不够。
再来一个,烫手啊。
晚饭就一道硬菜,猪头肉炖豆腐。
【现场音】伙计们:
你俩喝一个。
走一个,你满上啊。
咱四个喝一口。
干一半,喝。
来,干一个,来一口。
借着酒劲儿,多年不见,如今重操旧业的老伙计们话题更多了起来。
【现场音】伙计:哥几个抬半辈子木头了,攒下啥了,啥也没攒下。不像老李,抬木头攒个媳妇儿。不抬木头媳妇儿都说不上,就你那样的。抬小杠的,挣钱多。说媳妇儿人家都愿意跟啊。不抬木头他媳妇儿都说不上。
李甫林:我跟你说,那叫马力足,业务熟。两肩一个号,我想低调都不行,为什么说想低调都不行呢?活儿在那儿,咱有这实力,咱有这马力,给你钱你不去挣啊?所以说,逼着你得挣。谁看见挣钱的人他不向上冲。你老付,你这些年抬木头也没少挣。
诚实、守信、豪放、坚韧,一代又一代木帮人这种无所畏惧的人生品质,至今仍然影响着关东人的性格和处事准则。
【现场音】伙计:来,干一个。这一行,以后也就没了,拉倒吧。没有了,结束了,封山育林了。告诉我儿子,你爹就是干这玩意儿把你养大的就行了,再往后就不用这玩意儿了。
随着东北林区停斧挂锯时代的到来,轰轰烈烈的伐木生活已经不复存在了。对于老李他们来说,木帮是一次送别,更是一次永恒的守护……
(播出时间:2019年3月2日)
来 源:蛟河市融媒体中心
编 辑:马 佳
初 审:王成平
复 审:闫兴刚
终 审:刘耀东
总监制:李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