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蛟”】4月17日《雾凇融媒》丨打造国内大口径塑料管件NO.1——吉林市松江塑料管道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小记

时间:2025-04-22 来源:看见蛟河

蛟河发布引导标识.jpeg

每年用营收的4%近500万元投入科技创新;产品远销澳大利亚、北美、南美、中东、东南亚、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新建管件科研中心,计划将外地模具研发试制项目回迁,在蛟河经济开发区天岗石材园区,吉林市松江塑料管道设备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松江管道),这个蛟河土生土长的制造标杆,产品正以每年20%的出口增速,在全球化舞台上演绎“中国制造”的升级之路。

4月9日,记者来到该公司,看到一个直径1.6米的黑色180度聚乙烯弯头如同凯旋门般矗立,这是松江管道的“镇企之宝”。

“这种压力无折减大口径弯头是一体成型的,我们现在看到中间断开是为了长距离运输特意截开的。这种弯头压力无折减、水阻小、可靠性高,是公司的拳头产品,属于国内独家制造。”公司执行总经理战音林说,公司成立27年来,构建了覆盖聚乙烯塑料管件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的完整创新链。

说话间,战音林的手机不停地发出提示音,这些多是来自国外的订单信息。“这个22.5度的弯头是东南亚一个国家的公司订购的,鞍形旁通管件是中东国家订购的。公司根据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需求,拓展了私人订制特殊管件业务。”为了避开日渐内卷的低端市场竞争,公司构建了“技术+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确保原材料合乎标准,研发高端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公司的自动化生产车间,机械手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模芯绕线、注塑、冷却、剪料头、自动脱模,合格品送至各自料箱内。这条自动生产线主要是生产直径32毫米~125毫米小口径管件。如果使用人工的话技术难度比较大,工人需要培训两三年时间。使用自动化生产线后,产品的质量比较稳定,误差小,一致性好。

从直径32毫米的小管件到1.6米巨型弯头,2023年直径2.25米超大口径管件供货广东项目,3000余种产品覆盖燃气、二次管网供热、给排水及核电、化工等高端领域,3项部级科技成果、6项国家标准制定者的行业地位,让这家乡镇走出的企业蜕变为创新高地。公司关键工序实现无人化操作,生产效率提升了30%,能耗降低了10%。

这种智能制造模式不仅保障了出口订单的准时交付,更使企业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认证等国际资质评审中获得额外加分,为打开发达国家市场铺平了道路。

走进企业展厅,战音林指着展示的耐热聚乙烯管件说:“这些管件和管材长期工作温度可达到80C°,已稳定运行12年,预期使用寿命达50年。我们累计获得20余项国家专利,其中超大口径管件技术获住建部‘国际领先’认证。”

在采访中,企业负责人坦言,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蛟河市委市政府和蛟河经济开发区的全力支持,积极帮助企业争取创新资金,协调申报省市“专精特新”企业。在政策扶持下,企业近三年累计获得技改补贴超70万元,入选省市两级“专精特新”企业名录。“这些资金对企业来说更是一种鼓励,激励我们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发力。”

为突破“卡脖子”技术,企业每年持续投入营收的4%近500万元进行新产品及模具研发,建成国内首条套筒自动化生产线。

从2000平方米作坊到3万平方米现代化厂区,松江管道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精准护航。今年,公司将新建管件科研中心,把在外地的模具研发基地回迁,研发试制大型模具和专业设备,新增高压力、大口径、压力无折减管件试制生产能力,为行业内技术人才提供培训。

“你看,门口这块地上正在新建的就是管件科研中心项目。我们的项目审批等手续办理时限压缩了40%。这得益于蛟河经济开发区的‘项目秘书’工作机制。”公司负责人说,这块3000多平方米地看起来是一个整体,其实它是由三块地组成的。通过蛟河经济开发区协调蛟河市自然资源、工信、发改等多部门现场办公,优化整合地块,使土地得到节约利用,厂区合理规划。中心建成后,预计带动高端产品利润率突破25%,新增年利税1000多万元。

采访要离开的时候,记者看到,在蛟河经济开发区的协调下,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等企业相关部门正在项目现场确定迁移地下光缆方案。

原标题:打造国内大口径塑料管件NO.1——吉林市松江塑料管道设备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小记


来 源:雾凇融媒APP

编 辑:马 佳

初 审:马 佳 杨 冰

复 审:闫兴刚

终 审:刘耀东

总监制:李堂东

2025.2.28-文明创城 你我同行.jpeg蛟河融媒平台矩阵.jpeg看见蛟河下载海报.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