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成为蛟河市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金钥匙”

时间:2025-05-19 来源:看见蛟河



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我市大范围推广,已成为蛟河市市农业绿色转型发展的“金钥匙”。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为耕地筑牢了生态屏障,更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并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

5月16日,记者来到天岗镇福甜家庭农场,映入眼帘的不再是以往翻耕后尘土飞扬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覆盖着秸秆的田垄,免耕播种机穿梭其中,将种子与化肥精准播撒。2025年,为进一步提升玉米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农场采用条耕技术开展春播作业,以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生产。

市农机总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条耕技术是保护性耕作体系新引进技术模式,它通过局部耕作的方式,在保留大部分地表覆盖物的同时,对播种带进行深松浅耕,既减少土壤扰动、保护土壤结构,又能改善种子萌发环境。秸秆覆盖如同给土地穿上“防护服”,配合条耕技术,不仅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抑制杂草生长,还显著改善了土壤墒情。留在土壤中的秸秆经微生物分解转化为腐殖质,与条耕优化后的土壤结构相互作用,让土地愈发肥沃。而且,条耕技术通过机械化作业,一次性完成秸秆归行、浅耕播种等多道工序,较传统耕作减少机械进地次数,大幅节省了人力物力。

四年前,新农街道幸福源家庭农场场主李进波在春耕秸秆处理、玉米产量上一筹莫展,尝试过多种方法都收效甚微。转机出现在他引入保护性耕作技术后,保护性耕作不仅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更让玉米产量大幅跃升。

站在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交汇点,保护性耕作正以蓬勃之势,在蛟河黑土地中奏响绿色发展强音,这项技术既是守护耕地健康的“生态密码”,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随着创新实践的持续深入,我市正以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笔,在希望的田野上奋力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来 源:蛟河市融媒体中心

记 者:石芳瑜 樊嘉忆(实 习)

编 辑:姜金妍

初 审:马 佳 杨 冰

复 审:闫兴刚

终 审:刘耀东

总监制:李堂东